查看原文
其他

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来了 这些重点要知道

2017-06-10 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今天,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三个部门分别牵头,在三个不同的城市,以不同的主题,启动了主场活动。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分别在相应主场活动上致辞,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让中经小文带您来看一看!


 文化部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场活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启动。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致辞中提到:


★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原则和精神,致力于制定和完善法规政策。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在国家层面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工作奠定了基础。


★ 今年,中国发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经过多年的务实推动,中国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得到有效普及和提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住建部 



  6月10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活动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在湖北省神农架举行。在启动活动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发表致辞。


倪虹表示,国务院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彰显了中国对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壮美自然景观和悠久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遗产日的设立,将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遗产的热情,更好地推动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今年是中国成功申遗30周年。1987年,中国首批6个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目。倪虹介绍,


★ 3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已拥有50项世界遗产,总量居世界第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


★ 30年来,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有序利用的方针,通过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有效保护了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喀斯特、花岗岩、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佛教、道教、古建、耕作等人文景观,以及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


★ 30年来,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我们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及多个世界遗产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中国特色的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模式,丰富了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 30年来,我们坚持依法保护的原则,构建了以《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条例》等十余部法律、行政法规为龙头,以30余部地方性法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专项法规为基础,以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为支撑的法律体系,认真履行了《世界遗产公约》。


  展望未来,倪虹也提出了三点工作目标:


★ 我们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担当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历史责任。对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要强化履约责任,让世界遗产的名片更加靓丽;对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名地,要对标提质,加强培育。


★ 我们要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使严格保护、有序传承的遗产理念落地生根,转化为全面推进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推动中国由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


★ 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向社会宣传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珍贵价值,展示我们在保护遗产、服务大众方面所做的努力,引导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遗产保护的工作,营造有利于遗产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的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


 国家文物局 



6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等主办的2017年遗产日活动开幕式和“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在洛阳举行。开幕式上,文化部党组书记、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讲话并宣布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开幕。


刘玉珠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主旨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这些珍贵的遗产遗迹,既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文明交流的符号,承载着千古常新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促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


  文化遗产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见证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对话,是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国家文物局将:


★ 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保护利用,深化国际合作,推进学术研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 努力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和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保护,做好馆藏文物修复、研究与展示。


★ 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职责,恪守文物安全底线,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 切实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投入。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这十年

谁与争锋!一把宝剑的非遗产业化之路如何走?

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亮相 更名后有何变化?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综合

编辑:邵希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